台湾立法机构(以下简称“台立法机构”)再次成为舆论焦点,原因并非其在推动民主法治建设上的新成就,而是接连不断的冲突事件,从肢体冲突到言语混战,台立法机构似乎成为了一个充满火药味的战场,而非本应庄重肃穆、理性辩论的场所,本文将从多个维度剖析这些冲突事件的背后原因及其影响,并探讨解决之道。
冲突事件回顾
1、“财政委员会”审查“财划法”修正草案引发的冲突
2024年11月4日,台立法机构“财政委员会”对“财政收支划分法”(简称“财划法”)修正草案进行审查,这一过程从上午9时一直持续到傍晚,期间“朝野”民意代表就修正草案进行了长时间的辩论,当“财政委员会”召集委员陈玉珍宣布休息并准备进入逐条审查时,此举却引发了民进党民意代表的不满,他们担心国民党方面会利用这段时间“偷袭”,即暗中准备不利于民进党的提案,双方因程序问题产生争执,进而演变为激烈的肢体冲突。
在冲突中,民进党民意代表对陈玉珍的宣布表示强烈反对,并质疑其诚信,双方争夺麦克风,场面一度失控,陈玉珍在混乱中再次宣布休息,并定于11月6日继续开会,这一决定也未能平息民进党民意代表的愤怒,他们要求陈玉珍先处理散会动议,但陈玉珍未予理会,径直走向电梯,结果,民进党民意代表堵住电梯,阻止陈玉珍离开,双方陷入长时间的僵持状态,直至凌晨民进党民意代表放行,陈玉珍一行人才得以脱困。
2、其他相关冲突事件
类似的事件并非个例,在台立法机构审查立法机构改革相关“法案”的过程中,也多次发生蓝绿双方(分别代表国民党和民进党)的冲突,在2024年5月的一次会议中,民进党团要求散会未果,而国民党团则发起延长开会时间动议,在表决过程中,双方发生口角,随后民进党民意代表邱议莹突然上前,用手中扇子向国民党民意代表罗智强脸部和直播手机用力挥去,引发了一波推挤和口角冲突。
在台立法机构排审“选罢法”“宪诉法”和“财划法”三大争议“法案”时,蓝绿双方也展开了激烈的争斗,民进党团为阻挡“三读”(即法案的三读会通过),不惜采取突袭方式占领会场和主席台,并在会场各大门设下关卡、锁门,这一行为严重破坏了会场的秩序和规则,引发了国民党方面的强烈不满和反击,双方爆发数轮肢体、言语混战,甚至有人受伤,场面极为混乱。
冲突背后的原因分析
1、政治立场对立
台立法机构中的冲突事件,首先反映了蓝绿双方在政治立场上的严重对立,国民党与民进党作为台湾岛上的两大主要政党,长期以来在政治理念、政策主张上存在巨大分歧,这种分歧在台立法机构的会议中得到了充分体现,双方难以就某些议题达成共识,进而演变为激烈的争执和冲突。
2、议事规则缺失与混乱
除了政治立场对立外,台立法机构议事规则的缺失与混乱也是导致冲突的重要原因之一,台立法机构在审议法案时缺乏明确、严格的议事规则,使得双方在会议过程中容易因程序问题产生争执,当冲突发生时,由于缺乏有效的调解机制和处罚措施,导致冲突双方难以冷静下来,通过理性方式解决问题。
3、民众情绪的极端化
民众情绪的极端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台立法机构中的冲突事件,随着台湾政治局势的紧张和社会矛盾的加剧,民众对于政治议题的看法日益极端化,这种极端情绪反映到台立法机构中,就表现为双方民意代表在会议中的激烈争执和冲突。
冲突的影响与解决之道
1、影响分析
台立法机构中的冲突事件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,它严重破坏了会场的秩序和氛围,使得会议无法正常进行,这些冲突事件损害了台立法机构的形象和公信力,让外界对台湾的政治生态产生更多质疑,冲突事件还加剧了台湾社会的分裂和对立情绪,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。
2、解决之道探讨
针对台立法机构中的冲突事件,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寻求解决之道,完善议事规则是关键,台立法机构应该制定明确、严格的议事规则,并加强对于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,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因程序问题引发的争执和冲突。
加强调解机制建设也是必要的,在冲突发生时,应该有专门的调解人员及时进行介入和调解,避免冲突进一步升级,双方民意代表